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财经报道也从边缘到主流,并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1983年,在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后,以“经济”命名的《经济日报》创立。进入90年代,伴随着中国股市的诞生成长,证券类报刊应运而生,专业财经媒体相继出现。98年创刊的《财经》杂志已经走过了光辉十年。《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及后起之秀《第一财经日报》这些专业的财经媒体也赢得了良好的效益和声誉。诚然财经新闻是不可忽视的新闻门类,同时财经报道这块大蛋糕也引得人垂涎欲滴。于是,综合媒体、地方媒体也纷纷开辟或加重财经版块,以求分一杯羹。在云南本地报业,除专业性较强的《云南经济日报》外,综合类晚报、都市报诸如《春城晚报》、《生活新报》和《都市时报》也纷纷开辟财经版。

不过,都市报财经报道亦是良莠不齐的。即便是主流报纸的财经报纸也存在瑕疵。

一.都市报财经报道的不足

关于财经报道的定义,国内业界和学界仍然存在争议。比较常见的说法就是财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财经新闻或称泛经济新闻,覆盖全部社会经济生活和与经济有关的领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从城市到农村、从宏观到微观,从安全生产到服务质旦,从经济工作到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领域。狭义的财经新闻,则重点关注资本市场、金融市场以及与投资相关的要素市场,并用金融资本市场的视角看中国经济生活。我们采用较为被人认可的“大财经”概念。本文意不就概念深入探讨,而是从现实状况和操作层面出发,观察其特征及问题,并提出建议。08年可谓是一个多事之秋,其中一个重大事件就是由华尔街金融风暴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这次事件可以看做是媒体的练兵,也是对他们的阅兵。另一方面,这场金融危机已经对于传媒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报业唯有灵活变通才能度过“寒冬”。面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影响力深远的此次危机,媒体如果做好报道就可以抓住受众,扩大影响,奠定地位。反之,则会失去公信力。各家媒体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相关报道铺天盖地。其中不乏精彩之作,不过,也有很多缺憾。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报道人云亦云,缺乏特色。

浏览各家媒体,我们会发现很多的报道是相似的,而富于特色、思考深入的报道则很少有几家做到。我们听到的多是专家的声音,看到的是相同的政策内容,而没有媒体自己的声音。“不敢妄下结论”还是由于底气不足,底子不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在国外,像彭博社、路透社,他们对自己财经记者的要求是要达到二级经济分析师的标准。而国内财经报道的快速发展的背后其实隐藏着从业人员素养不够的窘况。因此,他们无法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和预测。尤其是预测可以说是衡量财经报道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底子够厚、底气够足的记者就能一语道破天机,从众多记者中脱颖而出。缺乏自己声音的财经报道只是单纯的信息堆砌和专家的记录员。另外,专家的话一定可靠吗?实则未必。除去观点分歧外,很多专家其实是利益集团的参谋,而那些业内高层则根本会从本公司利益出发。这时,媒体如果缺乏独立思考,就很容易被专家们牵着鼻子走,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分析。比如在07年中国股市非理性上涨的时候,又有几家媒体仍然保持冷静?

2.报道社会性过强,喧宾夺主。

以社会新闻的方式操作财经新闻,这是通俗化的一个手段。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分清什么新闻可以拿来做,什么不可以;如果要这样操作的话,应当避免喧宾夺主。否则,就会大大降低财经报道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仅仅是故事而已。如果一味讲究吸引眼球好看易读,无疑是背离财经报道的性质的。而且,过于“社会新闻式”的表述也会引发歧义,有损报道的严肃公正。

3.内容高深,不够亲民。

经济学家谢国忠在《顶部已见》(《财经》杂志总181期)一文说到,“经济学家总是嘲笑‘流动性’这一定义。对他们来说,流动性就是金融系统里的货币,与其他用途的货币并没有区别。”而媒体从业者却对此乐此不疲地频繁使用。尽管在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如果由于媒体刻意抬高门槛或者忽视财经报道的通俗化“知沟”却越来越深。忽略公众利益,这也有违于媒体的社会责任职责。都市报走这种高深路线的话,最终会失去受众。说到底,经济并非仅是那少部分人而言,普通大众亦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国家的经济政策一样对他们产生影响。大部分的普通受众是无法看懂专业术语和数据的,而内行却又不屑于看。故作高深脱离受众,长此以往,媒体最终会被边缘化。

二、《春城晚报》的财经报道特色

都市报财经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我们以《春城晚报·经济新闻》为例。希望可以借此以点带面,获得一些实践层面的启示。以它为例,是因为它是《云南日报》旗下的晚刊,在昆明发行量最高,形象力也很大,代表性比较强。尽管是晚报,却具有都市报的性质。综合来看,《春城晚报》的财经报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内容全面,信息量大。

不同于诸如《上海证券报》这种专业类报纸,都市报这种综合类媒体的内容并不囿于证券金融领域,而是涵盖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大到国际经济,小到柴米油盐,全部包涵进来。综合类媒体的定位和受众也要求它尽量做到全面。因为像《财经》这类的专业高端媒体旨在吸引“decision maker”,而综合类报纸则是普罗大众。另外,晚报、都市报的扩版风亦推动了这种趋势,报纸成为资讯供应商。改版后的《春城晚报》经济版由原来的4-5个版扩大到了9个版。

2.面向本地,关注本地。

除昆明外,《春城晚报》也在其他州市发行。新闻的接近性要求它要关注本地。昆明及云南本地的经济形式、政策方针是它分量很重的一块。如特别报道《云南经济四小龙》。即使是宏观经济或其他地方的经济新闻,《春城晚报》也从本地性上做文章。如《首台下乡家电落户曲靖》就是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本地化。这样处理后,可以大大拉近宏观经济政策与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使拉近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

3.平民化视角,通俗化表达。

低端的定位和庞大的受众决定了综合类报纸不可以像《财经》那样名词术语满天飞。阅读和观看专业财经媒体的财经报道时,我们更像一个学生一样,全神贯注地聆听那些西装革履正襟危坐的专家给出意见和建议。而阅读综合类报纸时则很少这种紧张感。因为它会用明白晓畅的方式叙事,甚至是讲故事。比如,《试客达人网上省钱》讲述的是网购老手李倩的经历讲述“试用”省钱这种理财新方式。即便是专业性很强的证券报道,它也处理地故事性很强。比如《两会行情让股民心花怒放》,就是以一个个股民故事串起全篇。另外,都市报性质使得它接近“地气”,它会关注市民生活领域的柴米油盐等琐事,而非仅仅是高谈阔论。比如《昆明早餐价格涨上去就下不来》。

四是贴近市民,服务性强。

尽管《春城晚报》是《云南日报》的晚刊,不过它却具有都市报的性质。都市报“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和强调服务性的宗旨促使它对待财经新闻化繁为简、化大为小,使之能为读者服务。而且对于财经新闻本身来说,许多受众看重的就是它的实用性和指导性。因此,《春城晚报》必须要坚持通俗化和平民化,力图使普通读者能够看得懂及获得有用信息。另外,《春城晚报》还开设读者留言板块,与读者互动,寻求反馈。唯有站在读者的立场上,为读者着想,才能获得读者的青睐,培养忠实受众。

三、都市报财经报道的改进措施

都市报财经报道经过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运作模式。不过上述不足已成为制约都市报财经报道发展的瓶颈,阻碍了它的良性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

1、以人为本,加强民生意识。

“民生”是现在很热也很现实的话题。这里说的“民生”是“大民生”。“有些民生新闻栏目在报道新闻时,很容易停留在一事一报的程度,对新闻事件没有做更深更广的挖掘。没有把百姓的衣食住行与社会的大背景、国家的相关政策联系起来,表面上是民生新闻,实际上却忽略了百姓最关心的信息。”说到底,无论政策如何变、数字升还是降,最终影响的还是人。经济毕竟不是一套套的分析模型,而是活生生的无处不在。比如,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媒体都在提“中国的基本面”,在央视《我的今日之最》的网络讨论区,有网友留言:“原来我的基本面是杂酱面,现在变成阳春面了。”乍一听觉得好玩,不过,这也反应了媒体报道的缺陷以及老百姓对于财经报道平民化的期待。对于都市报而言,更要加强民本意识,坚持平民视角,报道民生话题。

2、提高专业素养,培养专业人才。

现在媒体招记者,越来越注重他们其他方面的知识背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过目前国内转行做财经报道的记者毕竟很多,因此,加强对目前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十分重要。媒体要建立短期培训和长效充电的机制,提高自己的记者和编辑的专业素养。比如,《财经》杂志设立“财经奖学金”,为目前尚在一线的优秀青年财经新闻工作者提供系统重温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另外,还可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方法,与高校的新闻专业联合培养财经记者。而记者自身亦要坚持学习,否则只会落伍而被淘汰出局。加强专业素养,是能够发出自己声音而非盲从的基础,是准确做出判断预测的基础,是树立权威、扩大影响的基础,也是打造品牌的基础。否则,在重大议题上,都市报只能转载别家的观点,引发同质化,无法凸显特色。

3、冷静客观,保持独立。

在都市报的财经报道中,亦不乏软文和吹捧之词。另外,也充斥着行政味极浓的口号,夹在报道中显得不伦不类。对于严重依靠广告的都市报而言,保持公正和独立难免要受到经济利益方面的干预。不过,这仍然是对于都市报以及所有媒体的要求,理应尽力而为。千万不可拜倒在风光人物脚下,为其歌功颂德。比如前段时间爆炸性新闻中国内地首富黄光裕案发被拘,其实并不出奇。因为早前他及其兄已有违规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和违法违规贷款的案底。但是,在他再次问鼎首富的时候,有些媒体就将其奉为传奇,肉麻地大唱赞歌。这实在有损报纸的公信力。

4、坚持接近性,加强本地性。

新闻的接近性包括地域的接近性和心理的接近性。首先,地域的接近性要求都市报不仅要拓宽眼界,而且要着眼于本地。比如此次金融风暴,媒体不能光报道哪家银行又倒了,而是要告诉受众这对于中国有什么影响,乃至对本地有什么影响。地方媒体做财经报道时应当坚持大视野和小范围的结合,即化大为小,想想这个新闻事件对于本地有什么影响。另外就是做足本地的财经事件报道,以加强贴近性和指导性。比如,国务院宣布10项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措施,那么本地又会出台什么相应的措施。另外还要考虑受众心理上的接近性。都市报要考虑本地受众关心什么,哪些财经事件对他们有影响,有什么影响。这对于地方媒体尤为重要。

都市报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一向比较强,不过还是不够。仅仅是市民留言并不够,尤其是在报纸纷纷实行“报网联动”“报纸转网”的今天。在“寒冬”中,要获得读者就必须加强与读者之间的联系,了解读者关心的议题,听取读者的意见,方能培养忠实受众,吸引潜在受众。而网络则是很好的反馈平台。都市报要加强网络的建设和升级,而非仅仅是报纸的网络版。以网络实现时效,以报纸实现深度。

5、叙事深入浅出,务求通俗易懂。

在以普通大众为受众的媒体上,如央视网,在对于金融危机的报道中,都会对“对冲”“杠杆”等专业术语专门做出解释,以方便受众理解。即便是财经网上的也有名词解释。财经报道的专业并非仅仅体现在名词术语的运用多少和数据的准确度。真正的高手是能够深入浅出,将专业的东西说的明白如话的。《华尔街日报》的受众定位由精英转为大众后,报道务求连中学生都看得懂。如果媒体的定位也是普通大众的话,那么就必须做到通俗易懂。记者和编辑要能够把一堆艰深晦涩的名词术语和数据图表换一种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东方早报》金融部主任叶矛建议,“其实,把财经新闻写得通俗易懂并不难。想一想,如果这条新闻你想打电话告诉一位好朋友,你会怎么说呢?对了,就按照你在电话中说的那样,把它写下来。”另外,记者和编辑必备的素质是能够透过术语和数据,看到背后的东西。比如,做证券报道的时候,记者要能够透过上市公司的报表分析出它的运营状况,并以明白晓畅的方式告诉受众。对于都市报而言,通俗易懂尤其重要。

6、创新报道方式,深入挖掘新闻。

我国现行财经报道的方式有待创新。如何做到内容严肃形式活泼的结合,值得媒体思考。比如《我的今日之最》会就央行降息告诉观众,王大妈的儿子想买房子,可以趁降息这个机会。这对一贯正襟危坐高谈阔论的财经报道方式是一个颠覆。财经报道也可以采用活泼的方式,以贴近受众。比如,在那期节目中,采用模拟教室的方式,主持人站在黑板前,用粉笔边算边说,直观亲切。这类富于亲和力和服务性的方式也值得都市报借鉴。另外还有许多财富故事、人物访谈的节目,可以看作是多种方式、深入挖掘做财经报道的方式。

门类新闻的划分其实并非泾渭分明,许多新闻事件往往具有多方面的价值。财经报道也会牵涉到政治、社会、文化、法制、卫生、科技等领域,为何不可以加以融合?比如,《雷曼兄弟破产,曾宝仪血本无归》是娱乐报道,《艺术寒冬里的温暖蜂巢》就可做成财经报道。反过来,财经报道亦可以融合其他方面的东西。又比如2000年《中国财经报道》的《探究“碳纳米”》,请清华大学的教授澄清“碳纳米”概念,就是从科技的方式做财经报道。因为,当时的百元股“亿安科技”抛出了“碳纳米电池”的概念,引起了《中国财经报道》的质疑。

财经报道的蓬勃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迈进经济发展的新征途的时候,对其进行观察审视十分必要。况且当今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参与到证券金融中,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如何改进都市报的财经报道,加强其服务性也是十分现实的问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学理的探究,财经报道必将更加良性健康地走下去。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