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一面是报业和电视的双面夹击,一面新兴媒体的迅猛崛起,广播本来就很小的市场份额面临严重的挤压。而随着3G①牌照的发放,传媒产业必将发生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出租车里的视频会议、坐火车也不会错过的新闻联播、从现场发回总部供分析用的图像、与朋友共享你在巴厘岛的美妙假期……这就是3G时代便捷而且直观的信息获取方式,广播新闻面临巨大挑战!如何立足?如何突围?如何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创新节目模式、转变传播方式、融合传媒手段三个方面出发,简要探讨了3G时代广播新闻生存空间的拓展与延伸。

 关键词:3G时代  创新  融合  转型
   世界知名收听率调查公司Arbitron在其发布的《新媒体世界中的广播》中声称,目前广播业正处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转折点,转折不仅仅起因于新媒体对受众注意力的吸引,更起因于受众第一次真正意义上拥有了其他形式的收听选择。这些选择包括流行的.mp3、mp4播放器,成千上万的网络广播,而最为令人瞩目的,无疑是3G时代的音画兼备的手机播放——在全球84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发放了249张有效的
  3G牌照后,我国也正式步入了3G元年。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1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已达6.34亿。在庞大的手机用户基数及手机网民持续增长的形势下,3G所带来的网络带宽的改善及终端功能的丰富将促使运营商加速推出融合业务,手机已逐步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媒体”。 面向未来,传统报业、出版业和广播电视业将加速向移动终端汇聚,手机媒体业必将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广播新闻要想在3G时代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从节目模式、传播方式、传媒手段三个方面找寻新的突破口。

一、创新节目模式

  今天的广播媒介在覆盖范围、收听人口、资本实力和技术层面上都远非过去所能比拟,满足于现状和固守模式化只会停步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唯有创新才是生命力的源泉。广播新闻要走出困境,必须在立足音响和速度优势的基础上,追求个性化、异质化,注重个性化,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一)、音乐加新闻 “软硬兼施”的节目模式

  一份权威的收听调查表明,音乐和新闻是广播节目的宠儿。在新闻节目中提供音乐的伴随欣赏,深受听众喜爱。“音乐+新闻”不失为现代广播新闻节目中“软硬结合”的典型模式。既然广播是“贴身媒介”,在恰当的旋律中娓娓道出新闻,当然比高高在上来得亲切自然。南京音乐台在这种模式的节目方面颇有心得。当、提纲式的简明新闻越来越成为广播受众的“新宠”时,“音乐+新闻”模式的“音乐晨报”、“音乐晚报”等节目便在南京音乐台应运而生。节目主持人以具有亲和力的方式向听众简短述说民生、交通、文化等新闻和话题,加以简洁的评论,再辅以点题的歌曲作为呼应,整档节目听上去软硬得当、有声有色,既弥补了新闻节目单调冷漠的缺点,又使音乐节目更具实用性,此类节目的收听率始终高居该台众多节目之首。

(二)、片头加片花 “碎片化”风格添活力

  根据收视人群的心理接受特征和需求,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满足了听众对信息量突出、内容鲜明的节目需求,但却很难做到艺术性和实用性相得益彰。在舆论引导功能强化时期,新闻时政类节目的历史厚重感诚然需要,但过于严肃厚重的节目风格已然脱离了多元清新的时代气息,束缚了听众的感官享受,解放了受众眼球却无法帮助减轻受众的心灵负荷。因此,以片头、片花、音乐和广告等元素恰当分割的“碎片化”节目成为了一种时尚,这些元素的合理利用,使得题材轻松化、体裁精短化、表现手法多元化,使听众在轻松愉悦的风格中获取丰富的信息量。

(三)、民语加方言 本土化新闻节目的形态创新

  就民族地区电台而言,打造民语加方言加普通话的新闻模式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卫星传播成为可能,将会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方言新闻本身就是对传统新闻节目的创新。由于其民生新闻的特质和方言播说的新颖形式,从诞生之日起,就广为城市老百姓所喜爱。可以说,创新的节目形式和未变的民生内容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前者为方言新闻节目提供了风格指引,后者则为方言新闻提供了内容指引。其风格表现为故事化、生活化和互动化。方言新闻在继承了“说新闻”的语言风格基础上,将新闻聚焦于民生内容、民本取向,强调了新闻内容的属性。自2002年起,民生新闻席卷全国,各省市都有类似的节目出现。直到今天,民生新闻依旧在占据着一个又一个收视制高点。借着民生新闻的热度,加上"方言说新闻”的播报形式,方言新闻节目也变得炙手可热。

二、转变传播方式

  “媒介是人的延伸”,受众接触大众传媒的目的之一就是利用大众传媒的广泛性与即时性,协助自己的认知、决策以及社会化进程。由此,技术的介入与媒介的工具属性带来了大众传播强劲的社会性功能。

(一)、广播传播对向的变化  从“一对多”到“多对多”

  新媒体技术给广播带来的挑战固然势不可挡,但这并不意味着广播媒体就此失去了生存机会。新兴媒体在对传统媒体构成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众多机会。现在,一种被称为数字音频广播(DAB)的新数码系统就能使从一端到另一端的音频信号数字化,从而消除一个频率只能用一个电台的缺陷,听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正是这种优势互补性,为广播以另一种形态发展提供了条件。广播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受者”及“传——受”关系,和传播过程都发生了根本变化。整个“传——受”关系,不再界线分明,而是表现为“循环往复”。听众不再受制于“广播的节目表”,可以自由订制并可自动更新自己喜欢的广播节目,通过一个“随身播”(MP3之类的数字媒体播放器)就可以实现传统广播的所有功能了。

(二)、广播传播平台的位移:开拓“播客”化的民主平台

  技术创新一旦在恰当的时机迎合社会的需求,就有可能迅速转变为生产力。而这一切发生的重要基础在于媒介环境的改变。我们现在面对的新环境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全球化、网络化、专业化,信息和思想难以被轻易控制,社会也不可能保持封闭。这种改变在有“环境守望者”之称的大众传媒身上最为快捷的反映出来。20世纪90年代至今,受众对于媒介内容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的以一般性公共信息为主、个性化信息为辅,逐渐转化为个性化信息为主、一般性公共信息为辅。表现为对于专业化媒介或频道的接触率上升,对综合频道的接触率下降,也就是所谓的窄播的服务。受众在传播过程中日益向参与性、监督性需求转变,即通过媒介传播个人思想与观点的意识越来越强;要求媒介对受众开放,积极参与节目策划、制作和播出环节。而播客则极其符合这一趋势。播客一诞生,就引起一些广播公司的重视,从某种意义讲,与今天的广播走“小众化”的思路不谋而合。播客的节目风格和类型能够满足“小众”甚至“个体”需要,并且打破了传统的需要方式,极具个人化。因此,传统的广播开始增加了播客节目,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英国,瑞典,比利时,挪威,意大利和丹麦已经开始播客式节目播出实践。一些广播公司这么快就“闻播而动”,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播客的优势。虽然播客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广播的收听率,但是如果广播也放低进入门槛的话,精选一些优秀的"播客"编入节目播放表中,也许会吸引更多的受众。传统广播在“播客”时代的创新发展之路播客迅速“窜红”,受到众多国际媒体公司的青睐,这并非偶然。面对播客在新时代所具有的优势,有人预言:播客是传统广播的终结者?这种说法是否具有科学性尚需时间来考证。而面对播客的强势发展,当前最重要的不是争论谁能“战胜”谁,而是传统广播如何增强竞争意识,在竞争中追求合作。广播新闻节目可以通过从播客中汲取有价值的传播内容和新闻线索,设立播客服务平台,利用播客增强广播的影响力等手段,来实现双方的共赢,推动广播事业的发展。

(三)、广播传播空间的刷新:扩展声音艺术张力

  网络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传统广播扩展声音和艺术张力提供了条件。传统电台广播由于广播信号受风速、雷电雨、地形等自然环境的影响,音质易受干扰;传统广播的信息容量多局限于实时广播;多数传统广播覆盖面受无线电波距离约束,受众的分布只能局限于电台周边的地区。与此相比,网络广播则开辟了声音传播的新纪元。它采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在互联网上安装的广播接收器收听,传播速度与传输的信号有极强的排干扰性;音质更加清纯优美;通过互联网有关装置,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而且有的还可以及时浏览到相关的人物与形象、资料等链接信息。使广播节目由“无形”变“有形”,大大满足受众的精神审美欲求。网络广播突破与弥补了传统广播单一的线性播放与收听服务模式,为广播节目提供了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的节目服务的可能。不仅有单项式的广播服务,还有一对一的交流互动式窄播服务,如视频点播服务,与网站工作人员、网络广播、主持人、受众与受众之间进行交互式沟通。甚至可以利用语言聊天软件直接参与广播节目的直播。

三、融合传媒手段

  3G时代,在手机广播从技术到内容的全面完善过程中,手机+广播的模式将为“移动中清晰收听”提供保障,移动收听更为普及,手机很可能成为未来的个人终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手机广播为传统广播的发展寻求到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巨大的市场份额为融合共赢提供了可能

  作为新的媒体终端,手机广播正在成为电信运营商、广电部门争夺的下一个市场目标。对广播电台来说,手机广播拓展了广播的新时空,增加了节目的外延;对于电信部门来说,手机广播开发了新的商机,更是技术上的一次创新,而直接受益者则是广大的广播受众。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网络电台,向全国网民推出“可看的广播、可听的网络”。这一名为“银河台”的网络电台是依托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广播网的新兴媒体,它以音视频文字图片多媒体为主要特色,以广大青少年网民为主要受众。目前在技术上,银河台实现了固定网移动网广播网络的三网合一,受众可以通过因特网和手机两种方式收听银河台节目。

(二)、手机广播相对传统媒体,具有多向互动的传播优势。

  1、与传统媒体的互动。“手机广播”可以和广播实现互动,如用短信或者热线电话参与节目,和主持人或者受众讨论相关话题,发送下载音频、图片资料给传统媒体;

  2、与广播网站的互动。受众可以用手机广播在线收听、点播节目,也可以发电子邮件或者进入聊天室、BBS、网上调查等参与电台的节目讨论;

  3、与受众的互动。手机广播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利用手机直接通话交流,链接不同媒体的受众群,促使不同媒体之间的受众进行多向的沟通和交流,实现更广泛、迅速的互动。

  (三)、手机广播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在传播效率和接受条件方面,表现出了传统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借助于新的传媒功能,通过网络媒体、电信运行商和广播电台的结合、互动,实现跨媒体传播。

  首先,实现“一人一媒体”。手机精巧、轻便,便于随身携带,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广播。手机广播在传播的分散性方面达到了目前其他大众传媒尚无法企及的高度,使大众传媒和个性化传播实现了完美的结合,达到了点对点传播的效果。

  其次,接收的主动性。受众利用手机上网,收听自己喜欢的节目,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时点播节目。随着通讯网络覆盖率的提高和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手机广播将使受众在全球范围内收听自如。

  有人预测,到2010年,中国将成为手机广播最为普及的国家之一。随着移动通信网络带宽的加大,业务资费水平的下降,具有上网功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手机广播在3G时代必将独领风骚。传统的广播新闻节目要想在3G时代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在创新节目模式、转变传播方式、融合传媒手段三个方面找寻突破口。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