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媒介走向市场,社会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把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是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阐释如何把握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以期实现新闻的寓教于乐,使广大受众真正地享受新闻。

关键词:社会新闻;娱乐化;度
  我台于2008年初正式开办了一档以新闻娱乐化为主的新闻脱口秀节目《963社会广角》,节目中涵盖了大量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措施,工作规划等,同时也有大量的新闻评析。在300多期的节目中,借鉴学习了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主要权威媒体的实际操作后,对新闻娱乐化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同时深刻的认识到,把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是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度的合理把握既可以避免社会新闻的低俗化,增强其可听性,同时也使听众在愉快的收听中体味新闻深刻的思想意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就如何把握社会新闻娱乐化的度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社会新闻娱乐化的界定及其发展成因
  社会新闻娱乐化,并不等同于娱乐新闻。严格地说,它是指在新闻报道中反映出的一种思想取向、一种态度,是社会新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自身进行的一种调整。从内容的表现形式看,它突出强调新闻的人情味、故事性和吸引力。社会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第一,广播竞争的结果。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情况下,广播走向市场,由过去“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卖方市场转变为受众决定媒体发展的买方市场。严峻的形势迫使广播必须树立牢固的受众意识,以听众需求、市场需求作为报业经营的出发点和目标,培养大众对传媒的注意力经济,以换取广告融资。因此,记者、编辑、主持人在采写、编辑、播发社会新闻时,娱乐化就成为一种必然。
  第二,大众文化与文化消费的刺激。大众文化作为我国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是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相伴而生的。大众文化的出现满足了现代人的文化精神需求。大众传媒对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等的大众文化的传播大大满足了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的现代人,使他们在一天的忙碌之后,能够从中得到松弛和满足。正是在这种大众文化消费的刺激下,社会新闻娱乐化迅猛发展。

  二、数量适中,合理分配———社会新闻娱乐化数量的把握

  哲学上讲,事物质和量的统一称为度。因此,把握娱乐化的度,首先应把握好社会新闻娱乐化的量。一般说来,三分量已近满点,量大无益。对于这个量的提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是指带有娱乐化的社会新闻在媒介每日社会新闻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保持一定,即“三分”。根据对新华网2006年2月10日至2006年4月10日社会频道所作的《新华网社会频道娱乐化社会新闻的比例统计》来看,平均每日社会新闻的发稿量约为180篇,带有娱乐化的社会新闻的量平均占日发稿量的约20%。如2006年4月3日一天,社会新闻共计160条,其中带有较明显娱乐化的新闻为25条。这一比重是较为适宜的。虽然社会新闻的娱乐化在刺激文化消费、满足受众精神需求方面有其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如果这种娱乐化的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显然无助于人类精神世界的提高和心灵世界的升华,而且易造成文化消费的媚俗低级倾向,甚至败坏了大众的文化品位。从媒介本身来说,过度倾向于娱乐化,也势必造成媒体自身形象的大打折扣。

  “量”的另一方面的含义是指相对于各类具体题材的社会新闻,娱乐化所占的比重应有所不同。社会新闻包括了社会生活、社会秩序、社会风尚、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以及一些自然灾害等多方面的内容。相比较而言,有些内容相对适宜用娱乐化的新闻表达,有些则不然。以2008年2月10日至4月10日的新华网社会频道为例,娱乐化的新闻表达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奇闻趣事、百姓日常生活服务咨讯等方面的内容。像《稀有蜗牛“寿星” 》、《老榕树树干长巴掌大蘑菇》等等。而对于一些涉及天灾人祸内容的新闻,则较少采用娱乐化,如《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增至1.41亿亩》、《四川长宁县2月1日发生4.6级地震》等,仅就事实予以如实报道,不加任何娱乐色彩。《963社会广角》在娱乐化的题材选择上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当然,这种界限并非绝对,例如在报道有些抗灾救灾的新闻时,一方面报道受灾情况,同时描写人们面对困难互相帮助的场面,以及面对困难时的乐观精神,充满了故事性、人情味,也不失为一种值得借鉴的做法。如《963社会广角》2008年5月18日播出了《愿死者安息 愿生者安康》一文,这本是一篇报道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新闻,可以像发讣告一样如实陈述即可,然而通过主持人像讲故事一样将地震发生的过程娓娓道来,展现了全国人民爱心汇聚,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听后无不令人动容。

  三、选准角度,突出特色———社会新闻娱乐化角度的把握

  角度,即看事物的出发点。选择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新闻价值的核心是满足受众需求,所以新闻角度的实质是为受众服务。对于不同的社会新闻,在许可的范围内,找准娱乐化表达方式的角度,不仅可以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吸引听众阅读,而且还可以引起听众进一步的思考。对于如何把握好这种娱乐化表达方式的角度,以下两种方式是比较常见,也是行之有效的,现分别予以介绍。

1、平视视角

  平视视角指要从受众的关切点上挖掘内涵,记者应该意识到报道是给受众看的,要根据受众的需要和兴趣报道新闻,而新闻娱乐化讲求故事化、人情味、吸引力的特性正好与之不谋而合。2008年10月13日的《963社会广角》播出了《“双率”下调 百姓理财观念应当适时调整》一文,从标题上看,这更像是一篇经济报道,然而文章的内容更多的是在报道“双率”的下调建成将会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发生哪些变化,可以归为社会新闻一类。记者像普通百姓一样,站在平视的角度上,设想着未来的生活,听众自然也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这样的设想之中,从而继续听下去。记者在报道时结合一般老百姓的需要,并采用他们容易感知和理解的方式进行报道,文章一下就拉近了报道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使听众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中,实现了报道应有的新闻价值。

2、突出特色角度

  突出特色角度要求记者报道新闻时,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说,而要善于捕捉事物的个性特点,并突出予以报道,让人对某一特点留下深刻印象。看病可以说是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件大事,而看病难也是当前社会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社会新闻着力报道的一个内容,然而许多报道仍停留在专家、记者对这一问题的理性分析上,而我们另辟蹊径,在2008年11月19日播发了一篇《“希望诊所”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开新路》的文章,报道讲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北区四联村两岁的黄超小朋友的求医过程,文章通篇没有理论分析,也说不上面面俱到,而是围绕黄超小朋友一家人看病这一最具特色的新闻事实进行叙述,既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取得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总之,社会新闻娱乐化角度的把握应该在不违背新闻报道客观公正的前提下,在充分体现新闻价值的原则指导下,突出最有价值的信息,提高受众接受兴趣。

  四、以小见大,突出深度———社会新闻娱乐化力度的把握

  新闻作为一种信息产品,具有多种功能,尽管有一部分新闻可以因其趣味性内容而产生一定娱乐效应,但并不能因此将新闻的主要功能定位为娱乐工具。为了追求刺激将新闻作为一种娱乐工具,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对娱乐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搞笑猎奇上,娱乐也可以有深度。正如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东所说:“娱乐的表达不仅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思考,而思考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何使娱乐体现潜在的深度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今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社会新闻也在追求深度化,而社会新闻的内容以及听众对象又决定了它难以正襟危坐,通俗化、听众的阅读兴趣、报道的深度化有机融合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以小见大。选择一些有说服力的具体事实,反映重大事件或问题,新闻报道就会变得生动、深刻,而且有说服力。春城晚报在2008年12月17日发出了一篇有关农民工的报道《云南省51.2万返乡农民工急需新工作》,文章选取了昭通一个普通的建筑工地,所记录的都是这里的工人们生活工作的一些平常事,具体生动。但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反映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也折射出我们的社会在对待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时所表现出的不公正。可见细小的事情同样可以反映深刻的主题,体现了文章潜在的深度。

  其实,娱乐和深度二者并不矛盾,我们所说的深度是思想意义上的深刻性,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细节化的描写,展现生活的原汁原味,使受众更容易对报道形成认同感。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娱乐化的表达方式本身不是目的,其作用只不过是加深和丰富受众对于事实的了解、认知,在增强文章深刻性的同时,不失文章的可读性。它不应有损于媒体作为“社会守望者”和“宣传教化者”的形象。

  综上所述,对于社会新闻的娱乐化,我们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对娱乐的理解应超越简单的搞笑猎奇,而是投入思考,使娱乐体现潜在的深度建设力量。通过度的合理把握,实现新闻的寓教于乐,使广大受众真正地享受新闻。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投诉举报电话:0871-64141426 投诉邮箱:ynjx2013@163.com 

版权所有:云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云南记协) 云南省新闻学会
电话:0871-4168212  传真:0871-4141426  滇ICP备:05004575号 公安备案:53010203602020
 

Powered by PageAdmin CMS Free Version